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傻子共振,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

| 人围观 |

lloo2025-07-27 17:43:27
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互联网让世界紧密相连,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。但在这看似繁华的信息海洋中,却隐藏着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——“傻子共振”。这一现象正逐渐成为社会的 “暗礁”,影响着人们的认知、思考,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。



“傻子共振” 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学家戈夫曼 1959 年出版的着作《傻瓜的共振:组织内愚弄的行为》。

在书中,戈夫曼指出,当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圈子之外时,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,往往会采取与该群体相同的行动,即便这些行动可能是荒谬、无意义的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 “愚弄与被愚弄” 的表现。

在互联网诞生之前,持有狭隘或偏执认知的个体分散在各处,影响力有限。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尤其是算法技术的发展,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、兴趣偏好等信息,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,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,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 “信息茧房”。

在这个茧房中,人们只倾听令自己舒适的声音,不断强化自己原有的认知,辨别是非的能力悄然退化。与此同时,社交媒体的 “拉黑”“取关” 等功能,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。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时,人们可以轻松地将其屏蔽,这样一来,身边就只剩下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,久而久之,便产生了 “我才是对的,其他人都是错的” 这种极端且片面的想法。这种现象就如同 “回音室效应”,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,相同的声音不断回响、放大,而不同的声音则被排斥在外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窄,思想愈发偏激,群体的认知逐渐走向偏执和极端。




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隔离,让全球范围内认知相似的群体能够实时连接。这原本是一件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好事,但在 “傻子共振” 的影响下,却产生了负面效果。当不同群体的观点不一致时,低认知群体往往更容易对异见者群起攻之。例如,在网络上,我们经常能看到因一些小事引发的激烈骂战,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甚至使用极端的语言攻击对方。

这些人在群体的裹挟下,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,被情绪左右,盲目地捍卫自己所在群体的观点,而不去考虑事实真相。这种看似拓宽了的信息渠道,实际上却让人们的视野变得更窄。社会被分割成一个个由相同认知组成的 “认知监狱”,人们被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对外界的不同声音充耳不闻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种 “傻子共振” 现象不仅存在于网络世界,在现实生活中,原生家庭、教育体系、工作环境等因素同样构建了人们的认知边界。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被困在自己的认知圈内而不自知,习惯性地合理化自身圈子的行为和观念,对圈外的事物则变得麻木甚至厌恶。

当前网络上盛行的性别对立、地域歧视等现象,都与这种共振机制密切相关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应对 “傻子共振” 这一可怕的现象呢?对于个人而言,突破信息茧房并非易事。认知觉醒 1% 靠外部点拨,99% 需经历现实挫折。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,主动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信息,避免只沉浸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。在面对各种信息时,要学会批判性思考,不盲目跟从群体的意见,多问几个为什么,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。

同时,我们还要勇于接受现实的挑战,在挫折中反思自己的认知,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。




从社会层面来看,我们需要多元的声音和独立的思考。媒体、教育机构等应发挥积极作用,传播理性、客观的信息,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。社会要营造一个包容不同观点的氛围,鼓励人们进行理性的讨论和交流,而不是对异见者进行打压和排斥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避免成为沉默盲从的 “陀螺”,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
“傻子共振” 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,它如同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,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警惕这种现象,努力保持独立思考,避免陷入群体性认知偏执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,不被 “傻子共振” 所左右,真正实现认知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,共同营造一个理性、包容、和谐的社会环境。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