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柳智宇的出家与还俗

| 人围观 |

我本英雄2025-10-12 17:45:47

智宇的出家与还俗都上过热搜,看着只是个八卦新闻,其实却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现状,以及汉传佛法的某些不足。先简单介绍柳智宇。

柳智宇有数学天赋,高中曾二次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,被保送北大数学系。2010年,大学毕业前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 ,但他放弃了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,而是选择到北京龙泉寺出家为僧,法号“贤宇”。他说他出家是因为想要探索自己的内心,寻找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,他希望用佛学引导更多人觉悟 。

2022年春节,柳智宇决定还俗 。据他自己解释说是因为他的身体出了状况,无法遵守庙里的清规戒律,而庙里的环境和风气也让他非常失望而无法修行。他认为以这种状态继续在庙里呆着其实是对佛法的不尊重,还不如做回真实的自己,还俗过普通人的生活,所以他毅然还俗,做了心理咨询师,据说现在已经恋爱结婚了。

当年出家惹来纷纷议论,如今还俗又是议论纷纷。柳智宇出家、还俗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先说他出家的原因。

在说他出家的原因之前,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佛祖释迦牟尼和禅宗六祖慧能出家的原因。释迦牟尼是因为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,因此感到了人生的痛苦,希望得到彻底的解脱,所以才放弃王位继承,出家修行。

六祖慧能则是因为天性与佛有缘,听到有人诵读《金刚经》,顿觉心生欢喜,有所感悟,于是萌生学佛开智的想法,前去湖北黄梅五祖寺出家。释迦牟尼和六祖慧能都修成了正果,但他二人出家的原因则有所不同。

柳智宇出家的原因更接近于六祖慧能,他希望探索自己的内心,获得圆满智慧。这大概与他所学的数学专业有关,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,它不属于自然科学,就是人内心思考的学问,而佛学其实也就是心学,修行就是修心。

相信柳智宇出家前一定研读过佛学经典,比如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等,并且也有所感悟。但他肯定没能理解佛法的真谛,那就是佛法是人的生理现象,或者叫做生命潜能,切忌附加过多文化含义,因为“法亦是空”。从柳智宇还俗后对寺庙修行环境和对戒律的吐槽来看,他没能参透《金刚经》的核心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的本质。


六祖慧能出家后,在寺庙后厨舂米,庙里僧人之中也有些不善之人,比如五祖看到慧能的偈子后,知道慧能已经开悟见性,但怕引起他人妒忌,故意说慧能“也未见性”。给慧能开示《金刚经》并传他衣钵,只能半夜三更进行,并且还关照慧能赶紧离开寺庙南下,不然有生命危险。慧能对这样险恶的修行环境并未抱怨,他应该是去除了“我执”,已经“无所住”了,更无“嗔”念,他明白婆娑世界,寺庙也不会是净土,只能先做“自了汉”。而柳智宇却是眼里难揉沙子,看不惯庙里僧人们的勾心斗角,看似正义,但却是心有“嗔”念。

对于戒律,柳智宇有自己的观点,与龙泉寺的要求有所不同,他认为250条比丘戒太过繁琐,秉持基础五戒“杀盗淫妄酒”就可以了。不然僧人们总是谨小慎微,甚至提心吊胆,心如何放得下?又如何入定见性呢?但寺庙是佛教的教育机构,犹如兵营一样,每天的各种功课,包括吃饭、打坐、出行、休息、睡觉等都要有规范,不然僧人们东倒西歪、人声嘈杂、勾肩搭背、争抢食物,甚至污言秽语、打架斗殴等这肯定是佛门不允许的,而五戒中又没有这些具体的戒条,学佛者的素质各不相同,所以要以最低素质的比丘为底线来制定戒条,其实这其中很多都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德行,作为柳智宇这样素质高的出家人可能觉得多余、繁琐,但管理一座寺庙和大批僧众,没有纪律约束那是行不通的。而戒律从深处讲又是与见性后的内心取向一致的,佛祖圆寂前遗言“以戒为师”是有深意的。

柳智宇应该读读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经典,先修小乘,见性后自然转入大乘,因为人的本性就有慈悲。而上来就修大乘,总想着普渡众生,反而放不下心,入不了定,无法见性,欲速而不达了。藏传佛教经典《西藏生死书》中有一句话对理解佛法和修行很有裨益:

我们不需要庙宇,不需要深奥的哲学。只是把你的心带回家,放下,放松。


柳智宇虽然还俗了,但他与佛有缘,将来一定还会出家修行的,或者说先过世俗的生活,对柳智宇来说,就是在修行。



随便看看